2018年,我把炒股当职业来做!弃用所有指标战法,靠1个核心逻辑

发布时间:2025-11-23 14:37  浏览量:1

2018年,我做了个影响往后人生的决定——把炒股从“业余消遣”变成“全职事业”。

在此之前的5年,我跟无数散户一样,一头扎进“指标战法”的迷宫里:书店里标着“炒股秘籍”“精准操盘”的书,我买了满满一柜子;网上搜得到的均线、MACD、KDJ用法,我抄了4本笔记;“阳包阴”“圆弧底”这些K线组合,我能倒背如流,甚至能对着走势图滔滔不绝分析半天。可现实狠狠打了脸:折腾5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工作攒下的20多万积蓄亏得只剩几万,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炒股的天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mAJVEeK

痛定思痛后,我做了个所有人都反对的决定:彻底抛弃所有指标、战法和书本理论,不看均线、不分析K线形态,只聚焦“资金博弈的本质”。这16年的全职炒股生涯,我靠自己总结的逻辑摸透了市场规律,今天就把这套“反常规”的思路分享给大家,全程不涉及具体股票推荐、不教实操买卖,只聊底层逻辑,普通人也能看懂市场背后的资金逻辑!

一、炒股10年才悟透:市场涨跌的核心,只有“真金白银的资金流动”

以前我总觉得,炒股靠的是“精准判断”和“神奇指标”,只要指标出现金叉、K线形态符合战法,股价就一定会涨。可无数次实战让我明白:那些都是资金运动后的“表面结果”,能让市场真正产生波动的,只有“实打实的资金介入”——没有真金白银的买卖成交,再好看的K线都是“纸上谈兵”,再完美的指标也会失灵。

就像很多人会觉得“指标金叉=上涨信号”,但实际情况是,金叉可能是主力刻意做出来的“诱多形态”。曾经我就吃过这样的亏:一只股票MACD金叉、均线多头排列,完全符合书本上的“上涨模型”,我果断重仓跟进,结果第二天就低开低走,套了我15个点。后来复盘才发现,当时看似完美的形态背后,根本没有持续的资金承接,所谓的“上涨信号”,不过是主力吸引散户接盘的陷阱。

从那以后,我彻底想通:炒股的核心不是追逐“表面信号”,而是看懂“资金的真实动向”。所有指标、战法都是滞后的,等你看到信号时,资金早就完成了进场或离场;而真正能看透市场的,是理解“多空双方的博弈过程”——也就是谁在买、谁在卖,以及买卖力量的强弱对比。

二、反常规思路:不看“做多阳线”,专盯“做空量”的核心逻辑

很多人看盘总爱找“大阳线突破”的标的,觉得大阳线代表做多力量强。但我16年的经验告诉我:大阳线本质是“做多力量的消耗”,反而“做空量”才是判断资金实力的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股价上涨时,价格越高,想卖出获利的人就越多(卖盘越大),这时候需要的买盘资金也得同步增加才能接住筹码。可大阳线背后的买盘来源太复杂,可能是主力拉抬,可能是散户跟风,甚至可能是短期套利资金,你根本分不清是“真做多”还是“假突破”。一旦这些买盘资金消耗完毕,股价很容易掉头向下,套住追高的人。

但“做空量”就不一样了——做空量是市场卖出力量的集中释放,每一次做空都是在消耗卖出意愿。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做空量有多可怕”,而是“在强大的做空压力下,有没有资金愿意进场承接”,以及“承接资金的实力够不够强”。

简单来说:做多阳线是“花钱拉涨”,可能掺水分;但做空时的承接是“真金白银兜底”,掺不了假。看懂了做空时的承接力量,就能更清晰地摸透资金的真实意图。

三、3步看懂资金博弈:从“做空量”里找市场规律

很多人看到做空量放大、股价下跌,就会恐慌割肉。但在我看来,大幅做空量反而可能是检验资金实力的“试金石”。分享3个核心判断逻辑,帮你看懂资金博弈的本质:

1. 聚焦关键位置的“第一波大做空量”

不是所有做空量都有分析价值,我只重点关注两种场景:一是标的在“底部区域”横盘许久后,突然出现的第一波大做空量;二是在上涨途中的调整阶段,出现的第一波大做空量。

这两个位置的大做空量,往往藏着资金的真实想法:底部区域的大做空量,可能是主力最后的“洗盘动作”,把不坚定的投资者吓出去;上涨中继的大做空量,可能是获利盘回吐,考验后续资金的承接力。而且第一波做空量越大,分析价值越高——做空量越大,说明卖出的人越多,这时候如果有资金能接住,就说明承接实力极强。

比如曾经有个标的,在底部横盘3个月后,突然出现一根大阴线,做空量是前几日的3倍。很多人看到这根大阴线就慌了,纷纷卖出离场。但关键在于,这根大阴线虽然做空量巨大,股价却没有跌破前期低点,收盘时还收回了一半跌幅——这背后其实是做空力量强,但承接资金也在同步进场,并没有让股价持续下跌,后续反而出现了一波不错的反弹行情。

2. 看“做空量衰减”+“不创新低”,确认资金态度

第一波大做空量出现后,接下来的核心是观察“后续做空量的变化”和“股价是否创新低”。

常规逻辑是:做空力量强,股价应该持续下跌。但如果出现“强大做空后股价不跌”,甚至“后续每次做空的量都大幅缩小”,这就违反了常规逻辑,说明做空力量在不断衰减,而前期承接的资金并没有出逃——如果承接资金想短期套利,股价早就跌破前期低点了。

这里有个关键判断标准:用单天做空量做对比,如果后续做空量是第一波大做空量的几分之一(比如1/3、1/4),且股价始终不创新低,说明这个价格区间的卖出意愿已经很弱了。

就像有个标的,第一波做空量是10万手,股价跌到某个区间后止跌。接下来的3次调整,做空量分别是3万手、2万手、1万手,一次比一次小,而且股价始终在前期低点上方波动。这背后反映的是,这个价格区间的承接意愿极强,做空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后续只要有少量资金进场,就能稳住走势。

3. 做空量缩至极致,往往是资金博弈的转折点

股价下跌的本质,是“买盘力量跟不上卖盘”——如果买盘足够强,就算有卖盘也能接住,股价自然跌不下去。

而后续做空量缩得越小,说明卖盘意愿越弱,这时候只需要少量承接资金,就能稳住走势甚至推动波动。这背后体现的是承接资金的“强度”和“意愿”:如果承接资金只是短期套利,早就趁着反弹离场了,股价也会再次下跌;但如果是长期看好的资金,就会在关键位置守住,直到做空力量彻底衰竭。

曾经有个标的,第一波做空量8万手,股价跌到某个价位后止跌。之后每次调整,做空量都在持续缩小,最低一次只有1万手,而且股价始终在前期低点上方。这就是做空量缩至极致的信号——卖盘已经没了,只要有少量资金进场,就能推动走势变化,这也是资金博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四、16年实战感悟:炒股要懂“逻辑”,而非“迷信”

全职炒股16年,从亏光积蓄到摸透市场规律,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炒股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迷信指标战法,而是靠理解“资金博弈的底层逻辑”。

我这套关注“做空量”的思路,本质上是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不被K线形态、指标信号迷惑,专注于资金的真实买卖行为。毕竟,市场的涨跌最终还是由“真金白银的交易”决定的。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分析思路都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一种工具,不能作为买卖依据。市场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受宏观环境、行业趋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存在绝对靠谱的“炒股方法”。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分析逻辑,不盲目跟风、不迷信所谓的“秘籍战法”,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与其追逐表面信号,不如多花时间理解资金博弈的本质,这样才能在市场中保持更清醒的判断。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平时看盘更关注指标形态,还是资金动向?有没有遇到过“表面信号好看,但实际走势相反”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