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的奥秘——以苏炳添的职业生涯为例
发布时间:2025-11-22 21:41 浏览量:1
专栏作者 | 胖登
11月20日晚上8点25分,苏炳添在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登场,这是他职业生涯最后一场比赛,他希望能在这一场比赛中能帮助广东队取得好成绩,然后退役。可惜由于第一、二棒交接失误,最后广东队遗憾获得第四,未能站上领奖台。
人生总会充满遗憾。苏炳添并未获得圆满退役,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职业生涯的伟大。笔者今天便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他的职业生涯,并探讨一下关于百米的奥秘。
步频与步幅
笔者知道苏炳添是在2011年。那一年他在全国田径锦标赛决赛中以10″16的成绩打破沉寂了13年的男子百米全国纪录(周伟在1998年创造的10″17)。
当时国内田径没啥关注度,破纪录没有多大反响,笔者当时也不以为意。毕竟当时中国短跑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比起13年前进一步拉大了,“人种论”又甚嚣尘上,没有人对中国短跑抱有期望。
百米被称作奥运皇冠上的明珠,很多国家极其重视这个项目,并将其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意义。在苏炳添于2015年在尤金跑出9″99之前,男子百米项目一直是“人种论”的重灾区,不仅是我国的普通人,甚至绝大多数田径圈内人士都相信“黄种人百米永远跑不进10秒”等缺乏科学依据的论断。
我国对短跑运动的认知一直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底子差、起步晚,欧美刻意营造的关于“人种论”的信息茧房也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如果不是苏炳添一次次战胜伤病和改技术的不适应,不断“进化”打破“人种论”带来的刻板印象,我们今天也未必能走出那个黯淡且压抑的时代。
1998年曼谷亚运会,日本选手伊东浩司以10″00(+1.9)的成绩打破亚洲男子百米纪录,当时很多媒体迫不及待地宣布此为黄种人的极限。1999年1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伊东浩司与周伟百米跑技术比较》的科普文章。全文如下: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一位短跑专家最近对曼谷亚运会男子百米新科状元、日本选手伊东浩司和我国百米冠军周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周伟无论是在步幅和步频上,同伊东浩司都有差距。
根据该专家的测算,伊东浩司跑完100米的步数是45步半,其步幅是他身高的1.215倍;周伟跑100米需46步半,其步幅是身高的1.211倍。该专家指出,这个差距在一般情况下虽然微乎其微,但是对于短跑选手来说却极其敏感,因为小数点后第三位数如果差距较大,对百米成绩就会有明显影响。
其次是步频。周伟的步频绝对值是4.56步/秒,伊东是4.53步/秒,周伟略好,但是如果联系到身高因素即比较两人的步频相对值,则伊东是8.194,周伟是8.120,伊东同样占有优势。
据该专家介绍,他曾对包括刘易斯、贝利、伯勒尔在内的9名世界最优秀的短跑选手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步长与身高的平均比值是1.24,而步频的相对值(即步频乘身高)是8.154。周伟的这两项指标无疑明显落后,而伊东则是在步长方面不及世界超一流短跑选手,但是在步频方面却有一定优势。
这篇报道的内容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好的科普,但研究短跑理论只看这个就很不妥了。而苏炳添也用自己的多次“进化”打破了这篇文章中涉及的“传统理论”。
按照“传统理论”,步幅乘以步频决定跑速,而步频是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习惯性步频,成年后难以改变,因此,扩大步幅是争取跑速的基本要求。而这个关于步频的说法实际上是欧美制造的信息茧房的一部分,美国很早就有了针对提高步频的训练方法,但却对外宣传黑人短跑运动员的高步频是天生的。我国之前就这样陷入了这个信息茧房。
2013年莫斯科天津世锦赛男子百米半决赛,张培萌用44步跑完百米并成功创造了10″00的新全国纪录。这让张培萌的教练李庆看到希望:张培萌的步幅偏小是其弱点,他的平均步幅为2.27米,按照其师兄胡凯1.76米身高、2.25米步幅的比值来算,身高1.86米的张培萌的步幅应有可能达到2.38米左右。如果能达到这一理想步幅,张培萌完成百米仅需42步,即使步频有所下降,理论上也是很容易跑进10秒之内的。
但盲目扩大步幅又会面临腾空时间过长的问题。提高步幅后的张培萌并没有如愿破10秒,反而迅速陨落,只能无奈退役。
而苏炳添选择了另一条路,在不减少步幅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步频,这个思路与所谓“国际主流”背道而驰,可谓是离经叛道。
苏炳添身高1.72米,跑进10秒之前的步幅为2.08米,步幅身高比为1.196,而优秀的男子百米运动员这项数值一般可以达到1.2以上,比如博尔特就达到了惊人的1.255。如果按照传统理论去增加步幅,收益也不会太大,这也是之前很多人断言苏炳添不可能破10秒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苏炳添还是选择了增加步频这条未知之路。原本他跑百米是46-47步完成的,但经过兰迪·亨廷顿教练的指导之后,他改变了起跑脚,用48步完成百米。于是,他完成了从2013年46.85步10″12跑完百米到2015年48步9″99的飞跃,又在2021年完成了48步9″83的神迹,步频则是从4.63步/秒提高到4.8步/秒又提高到4.88步/秒。
直到此时,成年后步频难以改变的说法才算不攻自破。2016年我国开始引入国外的科学化训练手段,我们也得以正确地认识步频与步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前程与后程
百米比赛并不是从头加速到尾的。
从人体供能角度来说,百米比赛主要依靠磷酸原系统(ATP-CP),其供能时间一般为5-8秒,之后便过渡到糖酵解系统。也就是说,人类理论上最多可以加速到第8秒,之后就只能想方设法维持速度。最优秀的百米运动员在第8秒的时候也只能跑到70米左右的位置,但其最大速度(极速)却往往出现在50-60米区间,只有极个别出在60-70米区间。
也因此,田径界一般将百米比赛分为前程(0-60米)和后程(60-100)米。以10″00的成绩为例,理论上最均衡的分段是6″50+3″50,前程快于6″50则是偏向于前程,后程快于3″50则是偏向于后程。其余成绩的分段可以简单地在此基础上同步±0.01秒,比如9″92的均衡分段可以简略认定为6″46+3″46(业余爱好者可以按此方式,专业研究则不能这么简单对应)。
前程主要是依靠爆发力进行加速,争取达到更高的极速;后程则依靠速耐尽可能保持速度,尽可能减少掉速。“人种论”的基础理论之一便是东亚人爆发力天赋最低,因此不可能在百米这种爆发力项目取得成绩。
只不过,苏炳添的横空出世又打破了这一谣言。苏炳添职业生涯总共十次破十(合法风速下),其中九次的分段属于前程型,只有2015年北京世锦赛男子百米半决赛的9″99属于均衡偏后程型。而他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跑出的6″29的前程则是人类历史最快60米分段。
当然,9″83并不是苏炳添最完美的发挥。彼时32岁的他技术上正处于巅峰,但身体机能已经退化;而身体机能巅峰的他并没有享受到国际先进的训练,以致于我们永远无法想法苏炳添真正的巅峰会有多高。这也说明东亚人的爆发力天赋至少有着很高的上限,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选拔并培养这种类型的苗子。
另外,前程与后程如何分配还涉及到一个节奏的问题。如果前程加速拼尽全力,那么后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造成掉速过快。但为了后程少掉速而放松了前程加速,则可能因为极速过低造成总成绩的降低,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合理分配前程与后程。
在引入科学化训练之前,我国的百米运动员普遍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抬头过早,即使是苏炳添也不能免俗。2012年奥运会我们就能看到“三步抬头”的苏炳添在30米之前一路领先,但过了30米就被其他人接连超越。
前程又分为起跑(0-30米)和途中跑(30-60米),一般来说起跑部分就是压低重心加速,30米左右抬头开始进入途中跑,苏炳添这种“传统跑法”等于是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过程,自然成绩也就上不去了。
风速与海拔
2002年,田径权威刊物《田径新研究》刊发了穆雷卡(Mureika)教授提出的“绝对静止”理论,其核心内容为:在海平面的高度,顺风1米/秒将对100米的成绩起到提高0.05秒的作用。现在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将海拔、气温、湿度等因素也考虑进去了。
对这一理论的开发利用,日本人是走在了世界前列。日本国内的比赛从场地、后勤保障到对风速、海拔的利用都做到了极致,也因此日本男子百米的纸面成绩在苏炳添淡出之后还能恢复对我国的领先。
日本目前的男子百米纪录是山县亮太创造于2021年布势体育场的9″95,这一成绩产生的过程可谓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布势这个场地是有说法的,产生了太多的好成绩,其次,比赛时的风速是合法风速的最大限制:+2.0m/s。按照穆雷卡公式换算,其硬实力(0风0海拔条件下)也仅有10.05。日本更早的纪录分别是桐生祥秀于2018年创造的9″98(+1.8)及伊东浩司于1998年创造的10″00(+1.9),硬实力分别为10.07及10.10,完全是沾了风速的光。
我们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再去看日本的百米成绩,也就觉得不过如此了。相比之下,苏炳添的TOP10成绩就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