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配音席卷市场,职业配音员真的没活路了?

发布时间:2025-11-23 11:53  浏览量:1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XshOxjXr

文|钱晓明

“行业像潮水一样往下沉,他站的位置,恰好最临近那条逐渐被淹没的线。”28岁的兼职配音员橙子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一年前,他还有二十多个稳定客户;如今,这些客户几乎全部转向了AI配音。

过去两年间,从广告到游戏、从有声书到短剧,AI配音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着整个配音行业。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AI语音语义市场规模已升至14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8%以上。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XsjpPEIa

AI配音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其核心优势在于革命性的成本与效率突破

传统配音模式下,一条音频产出的背后是冗长的产业链:录音棚、导演、演员、后期,每一步都需要投入时间和费用。而AI配音工具仅需支付订阅费用,单分钟成本可控制在0.5-5元,远低于传统声优的300-800元。

在效率方面,传统配音需协调声优档期、经历多轮返修,平均交付周期长达7-15天。而AI配音支持7×24小时实时渲染,百万字级项目可在48小时内交付,时间成本压缩90%以上。

某跨国企业实测数据显示,采用AI配音后,年度音频制作成本降低82%,项目交付速度提升6倍。

与此同时,AI语音技术质量正突飞猛进。2025年主流工具已突破传统TTS的机械感,通过深度神经网络与生成对抗网络的融合,实现98%以上的自然度评分。

美国的ElevenLabs等公司推出的AI语音克隆工具,已能帮助企业生成高度逼真的合成语音音频内容。而国内厂商如MiniMax发布的Speech 2.6模型,甚至将首包响应时间压缩到了250毫秒,逼近人类对话的反应极限。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XsmDo0T5

AI配音正在系统性接管行业最底部、最稳定、最能养活人的那部分工作

在有声书领域,2025年AI生成的有声书占比已突破四成。在短视频、外语短剧、本地广告等更强调“快”和“便宜”的领域,AI也迅速占领。

基层配音员成为这轮变革中最脆弱的群体。配音演员谢婉婉感受到,市场正在被AI挤压得越来越薄。

最明显的表现是价格的崩塌:三四年前,高质量的配音老师还能拿到600-800元/小时的价格,如今,部分单子竟被压到50元/小时。

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重庆演员/配音员薪资报告显示,超五成从业者年薪低于10万,近九成七从业者为1-3年及以内经验,行业呈现新手主导、中级经验层断格的格局。

更令人担忧的是,AI克隆声音的灰色地带正在形成。来自湖南的配音员君君就有过声音被AI克隆的经历。

她从中介问到淘宝的声音鉴定店铺,鉴定结果显示相似度76%,但这种模糊地带让她根本没有底气立案。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Xsoa0rwO

面对AI的强势崛起,真人配音是否还拥有护城河?

国家一级演员孟令军认为,由生命经验支撑的“人味”,是AI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他看来,“配音不是出声,是‘出人’”。

他曾为电影《人声遥控器》配音,剧中男主角病入膏肓,需要用尽最后一口气呼喊儿子。录音过程中,孟令军感觉胸腔像被针扎般酸痛,头晕目眩,最终在几乎耗尽意志的情况下完成配音。

情感深度与艺术创造力成为人类配音员的最后堡垒

从文化角度看,AI语音并非仅仅是物理声波这单一层面的表现,还是社会文化领域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符号元素。现有由AI配音的纪录片往往因缺乏深度的思考与理解,在声音处理上多表现为机械化、粘连化甚至是冰冷的语调语态,既少了人情味儿,也丧失了有声语言应有的美感。

对于听众来说,这种“人味”同样至关重要。河北保定的返返是一位资深广播剧迷,她坦言,如果所有作品都换成AI,她恐怕不会再听。高质量的配音让角色更加鲜活,线下漫展签售带来的互动,更让她感受到声音之外的情绪连结。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XsprlIFP

面对不可逆转的技术浪潮,配音行业正在积极探索与AI共舞的新路径。

一些配音从业者开始通过强化个人风格、拓展多语种能力等方式,在与AI共存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君君凭借中、日、英三语配音保持稳定的议价能力;而橙子则抓住短视频平台转向真人配音的机会,实现业务反弹。

技术赋能与艺术创作的融合成为另一种生存策略。谢婉婉在疫情期间和团队结合AI工具,在动画配音前期生成台词,画师据此作画,再由演员演绎,实现效率与质量兼顾。

在宏观层面,行业规范与法律保护正在不断完善。2024年4月,国家主管部门启动“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试图补齐法律和监管的空白。

导演John透露,这两年他所接触的配音合同,几乎都会特别注明“禁止采样、禁止用于训练模型”。

投资者对AI语音赛道的态度也日趋理性。近期,语音AI公司SoundHound的股价大幅下跌,因为行业内部人士认为AI音频正逐渐趋于“商品化”。

ElevenLabs创始人Mati Staniszewski也警告称:“从长远来看,它将会商品化。”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XsqvIEKi

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但技术的应用始终需要伦理与法律的约束。随着国家“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的展开,AI配音的野蛮生长阶段即将结束。

未来的声音产业,不会完全是AI的天地,也不可能是传统配音的复归。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生态,正如一位配音导演所言:“我们往往把自己训练成机器,才会输给机器”。(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