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岗位!1.6 万人陪跑的 “万里挑一” 岗,递补女生上岸!
发布时间:2025-11-22 04:20 浏览量:2
2025 年国考有个 “神仙岗位” 彻底火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16702 人争抢唯一名额,最终却被一位北京林业大学女生逆风翻盘,就连网友都忍不住感叹:“这实力,就算有萝卜坑也得给她让路!”
要知道,这个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堪称国考 “卷王天花板”。
作为中央党群机关的群团岗位,它不仅坐落在北京核心区域,还能解决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单这一项福利,就足以让考生挤破头。
毕竟在北京,户口意味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便捷的医疗服务,还有购房资格,这些都是年轻人扎根一线城市的关键。
再看岗位本身的 “含金量”,更是让人无法拒绝。
日常工作围绕外事联络展开:小到策划一场跨国学术交流活动,大到制定全年外事工作规划;既要跟着出访团对接境外机构,又要承担英文口译、笔译任务,还要处理日常对外沟通事务。
这样的工作内容,既能接触高端人脉,又能快速提升综合能力,对想在体制内长远发展的人来说,简直是 “理想跳板”。
这个岗位的报考条件堪称 “无门槛福利”。
不像其他中央岗位动辄要求 “硕士学历 + 党员身份 + 基层工作经验”,它只要 “本科及以上学历 + 对应学位” 就能报名,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等 9 大类,文科生、理科生几乎都能找到报考方向。
难得的是,政治面貌和基层经历完全不限制,应届生、职场新人都能参与,这也难怪会吸引上万人报考。
岗位福利和发展前景更是 “加分项”。
作为正科级的一级主任科员,年收入约 13 万元,工资构成清晰明了:每月基本工资 3300-4000 元,工龄工资每年涨 60 元,还有 650 元公务交通补贴、1500 元基础绩效奖,加上 2400 元左右的双边公积金。
单说公积金,每月 2400 元在北京租房或还房贷,都能大大减轻生活压力。
而且,一级主任科员是晋升四级调研员(副处级)的必经之路,一旦晋升,薪资待遇和职业话语权都会大幅提升,相当于铺好了 “晋升快车道”。
这些优势叠加,让岗位报名热度一路飙升。
截至 10 月 24 日 17 时 30 分报名截止,共有 16702 人提交申请,经过资格审核后,11907 人获得考试资格,报录比高达 16702:1。
有考生在社交平台吐槽:“报这个岗的时候,感觉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参加‘全国考公挑战赛’,对手比高考时的同学还多!”
敢报名的考生,没一个是 “软柿子”。
要么是 985、211 院校的高材生,要么是备考多年的 “考公老手”,每天刷题量、时政积累量都让人咋舌。
而且这个岗位不仅面试比例是 5:1,还额外加了专业能力测试,中英互译 + 口语交流,成绩占比 15%。这意味着,就算笔试分数再高,英语不过关照样会被淘汰。
果不其然,笔试成绩一出来,整个考公圈都被 “卷到震惊”。
进面分数线直接飙到 140 分,夸张的是,有 5 名考生同时考出 140 分,并列进入面试!
熟悉国考的人都知道,国考笔试总分 200 分,分行测和申论两科,140 分意味着行测至少 75 分、申论不低于 65 分。
行测里的常识判断、数量关系,稍微失误就会丢分;申论的作文立意、公文格式,更是容不得半点差错。
公考培训老师直言:“140 分放在任何岗位都是高分,5 人同分进面,说明竞争已经到了‘分毫必争’的地步,差 0.1 分都可能出局。”
而那位北林女生,能从这样的 “死亡小组” 中突围,靠的不只是运气。
据知情人士透露,她从大三就开始备战公考:每天早上 6 点起床背时政,白天刷行测真题、练申论写作,晚上还要花 2 小时练英语翻译,周末更是泡在图书馆复盘错题。
就算笔试没进初始名单,她也没放弃,依旧每天练习面试题,这份坚持成了她逆袭的关键。
面试当天,她的表现更是惊艳全场。
抽到的 “外事应急处理”“跨文化交流” 题目,恰好是她重点准备的领域。
回答时,她不仅逻辑清晰地列出解决方案,还结合自己参加国际志愿者的经历举例,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专业测试环节,中英互译准确率超 95%,口语交流流畅自然,最终成功拿下第一。
结果公布后,网友们炸开了锅。
有人感慨:“1.6 万人里递补逆袭,这实力也太绝了!”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去年我也递补过,可惜太紧张没发挥好,看了她的故事又有动力了!” 北林校友更是骄傲打卡:“咱学校的学生就是牛,这波直接成招生活广告!”
当然,也有少数人质疑 “是不是有内幕”,但很快就被反驳。
懂国考流程的人都知道,面试采用 “双盲制”:面试官随机抽取,考生进场前收手机、遮姓名,成绩当场公布签字,全程录像,根本没暗箱操作的空间。
而且岗位专业限制宽松、竞争透明,所谓 “萝卜坑” 根本不存在。就像一位国考面试官说的:“国考里,实力才是硬通货,就算是递补考生,表现好照样能赢。”
这个案例,也给备考公务员的人提了三个醒:
第一,实力是底线。没有扎实的笔试基础,连递补的机会都没有。女生能拿到递补资格,靠的是和进面线只差分毫的笔试成绩,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她自己也说:“要是当初放弃备考,就算有递补机会也抓不住。”
第二,运气藏在准备里。面试抽到擅长的题目、专业测试发挥稳定,看似是运气,实则是长期准备的结果。要是没提前准备外事相关素材、没坚持练英语,就算抽到好题也答不好。
第三,院校背景不是绊脚石。女生毕业的北京林业大学,虽然不错,但和其他四位进面考生的顶尖名校比,确实没优势。可她用实力证明,公考不看学校牌子,只要能力够强,照样能脱颖而出。
这个案例让大家看到了国考的公平。
从 1.6 万人报名,到 11907 人过审,再到 5 人 140 分进面,最后递补考生逆袭,每一步都透着 “公开、公平、公正”。
女生的成功,不只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国考公平机制的最好证明。
如今,这位女生已经入职中华职业教育社,每天忙着对接外事活动、整理翻译资料,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
而另外四位 140 分进面的考生,也没被一次失败打倒:两人已经开始备战 2026 年国考,一人选择 “省考 + 事业单位” 双线备考。
就像有考生说的:“看到 140 分没上岸,确实觉得卷,但只要不放弃,总有机会。”
其实,公考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有人会遇到递补这样的 “意外惊喜”,有人会经历差零点几分的 “遗憾”。
但无论怎样,只要坚持下去,把实力打磨到位,终会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跑出最好的成绩。
而这位北林女生的故事,也会成为无数备考人的动力:只要不放弃,逆袭从来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