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返乡没躺平:老家的难,比大城市打工更熬人

发布时间:2025-11-21 01:47  浏览量:1

这两年,“返乡”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网上说足足有2亿人加入了这场大潮。有人是主动逃离北上广的高房租、996,想找个安稳地儿过日子;也有人是被动的,行业变动、要照顾老人孩子,没办法才回老家。不管是哪种情况,大家心里都揣着对老家“岁月静好”的期待,觉得回去之后就能卸下压力,轻松生活。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g2QytKpI

可真等在老家扎下根,不少人就发现自己想简单了。返乡哪儿是从一个战场换到避风港啊,分明是换了个新战场。就业、收入、社交、生活习惯,到处都是没预料到的难题,这些问题看着不致命,却比在大城市打工还熬人,很多人没撑多久就陷入迷茫,甚至悄悄后悔当初的决定。

先说说最核心的就业问题,这是返乡后第一个撞上的“硬茬”。在大城市的时候,不管你是做互联网、金融,还是新媒体、技术研发,都有明确的岗位和发展路径,靠本事就能找到饭吃。可回到老家的县城或地级市,你会发现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能,基本没处用。

本地能找到的工作,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类:超市导购、餐厅服务员、工厂流水线、快递外卖,稍微体面点的就是事业单位的编外岗、本地小公司的行政或销售。想找个和专业对口、能发挥过往经验的工作,难如登天。而且这些岗位的薪资天花板特别低,普通岗位月薪3000块左右是常态,就算是电工、焊工这种技术工种,月薪能到6000就已经算“高薪”了,想再往上涨几乎不可能。

更让人无奈的是,老家找工作不靠简历和能力,靠“人情关系”。优质岗位大多是熟人介绍,你再有本事,没认识的人搭桥,可能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还有些高学历的人,投简历时会被HR委婉拒绝,理由是“你学历太高,我们这儿留不住”,潜台词其实是怕你不稳定,或者觉得你“不合群”。更糟的是,不少本地小企业还存在拖欠工资、不缴社保的情况,连正规劳动合同都不一定能签上,权益根本没保障。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人就想着自己创业。毕竟老家房租、人工成本低,听着是条好出路。但真正扎进去才知道,创业的坑比就业还多,根本不是短视频里说的“低投入高回报”那么简单。

首先是项目选择容易踩雷。很多人看别人开网红奶茶店、搞特色养殖、做社区团购赚钱,就盲目跟风,压根没做市场调研。却不知道这些项目看着光鲜,背后全是门道:网红店的加盟费、原料成本比想象中高,老家消费力有限,客流根本撑不起来;养殖、种植不仅要懂技术,还得扛得住疫病和市场价格波动,稍微考虑不周就可能血本无归。

其次是资源断层。在大城市创业,供应链、物流、人脉都成熟,可回老家后,这些都得重新搭建。想找靠谱的供应商,可能得跑遍周边好几个城市;想打通销售渠道,要么靠熟人介绍,要么自己慢慢摸索;就连办个营业执照、走审批流程,都得先搞懂本地的规矩,比在大城市繁琐多了。

更关键的是,老家市场体量小,竞争却一点不少。你想到的项目,可能早就有本地人做了,人家已经积累了固定客户和口碑,你一个“外来者”想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本地人的消费习惯和大城市不一样,很多在城里受欢迎的新式服务、轻奢产品,在老家根本没人买账,很容易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就业和创业不顺,收入自然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消费降级,也让很多人难以适应。在大城市虽然房租贵,但收入也高,平时聚餐、看电影、买衣服都不用太纠结。可回到老家,月薪从一万多降到三四千,就算不用付房租,日常开销也得精打细算。

以前周末能约朋友吃顿火锅、看场话剧,或者报个兴趣班;现在回到老家,除了逛超市、压马路,几乎没什么休闲活动。想给自己买件稍微贵点的衣服,都得犹豫半天,生怕超了预算。更让人头疼的是,老家的物价其实没想象中那么低,除了应季蔬菜、水果比大城市便宜,家电、日用品、餐饮的价格和地级市差不了多少,甚至有些品牌货因为物流成本高,卖得比城里还贵。

还有消费观念的差异,也让人觉得别扭。在大城市,大家更看重生活品质,愿意为兴趣、为服务花钱;可在老家,很多人觉得“省钱才是硬道理”,你要是稍微讲究点,就会被人说“乱花钱”“在外面待久了,变得娇气了”。时间久了,不少人只能慢慢降低自己的消费标准,适应老家的生活节奏。

人际社交上的“重新融入”,也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难题。离开老家多年,以前的同学、朋友大多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想重新交朋友,却发现老家的社交模式和大城市完全不同。

在大城市,大家都是“有事联系,无事不扰”,社交边界感很强;可在老家,社交更看重“人情往来”,今天你家办喜事,明天他家孩子满月,都得随份子、去捧场,少了哪一步都会被人说“不懂事”。而且老家的圈子小,一点小事很快就人尽皆知,隐私很难保障。你换个工作、赚了点钱,甚至是买了件新衣服,都会被人议论半天,这种“被围观”的感觉,让很多习惯了大城市自由氛围的人浑身不自在。

更让人困扰的是观念差异。在大城市里,大家聊的是行业趋势、职业发展;可在老家,话题永远绕不开“工资多少”“结婚了吗”“什么时候生孩子”。如果你过了30岁还没结婚,或者不想生孩子,就会被亲戚朋友轮番“说教”,甚至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这种价值观上的碰撞,比生活上的不便更磨人,时间久了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

除了这些,生活便利度和职业成长的落差,也让不少人难以接受。在大城市,外卖、快递半小时直达,地铁、高铁四通八达,想看书有图书馆,想提升自己有各种线上线下课程。可回到老家,外卖可选的商家很少,偏远点的地方甚至送不到;公共交通除了公交就是网约车,出门很不方便。

职业成长上的落差更明显。在大城市,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有各种培训、晋升机会,就算换工作,可选的空间也大,个人能力能跟着行业一起进步。可在老家,大多数岗位都是重复性劳动,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什么晋升空间。长期下来,不仅专业技能会慢慢退化,眼界也会变得狭窄,想再回到大城市发展,会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其实,返乡不是错,老家也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很多人出发前没做好充分准备,把返乡想成了“逃避现实的捷径”,才会被现实泼冷水。如果真的打算返乡,提前做好这些准备,能少走很多弯路。

首先得摸清本地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回去之前,先通过招聘网站、熟人打听清楚,老家有哪些岗位,薪资水平怎么样,自己的技能能不能适配,或者有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市场需求如何。别盲目辞职,最好先骑着驴找马,或者利用假期回老家考察清楚,再做决定。

其次要调整心态和预期。返乡意味着收入可能大幅下降,职业发展可能停滞,生活习惯和社交模式也得重新适应。别抱着“回到老家就能轻松躺平”的想法,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接受自己可能要从基础岗位做起,慢慢积累资源和人脉。

最后要保持学习和适应能力。就算在老家,也别放弃提升自己,可以利用线上课程学习新技能,或者结合本地的资源,找新的发展方向。比如老家农产品多,就可以学做直播带货;本地旅游资源丰富,就可以做民宿、旅游攻略分享。同时也要学着适应老家的社交规则,不用强迫自己融入,但也别完全封闭自己,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

说到底,返乡不是“逃离”,而是一次新的选择。它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机遇和压力,老家有老家的安稳和挑战,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做好准备,能不能扛住那些不为人知的难题。

如果你正在纠结要不要返乡,或者已经回到老家正在面对这些困境,不用觉得孤单,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重要的是看清现实,调整好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