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跟着产业走”让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5-11-21 22:22  浏览量:3

“学校专业紧跟城市产业走”是一项系统工程,期待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前不久,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与体育赛道争夺赛在湖南岳阳举行。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多名学生代表青岛参赛,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顽强的拼搏精神摘得金牌。本届比赛中,青岛中高职参赛队伍已在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汽车制造与维修、会计、餐饮等赛道摘得10余枚金牌。(11月19日《工人日报》)

青岛学子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的出色表现,不仅展现了精湛技艺,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战略眼光与实践成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定践行“专业跟着产业走”的理念,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书写了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精彩篇章。这份凝聚实践智慧的经验,值得借鉴。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青岛将专业设置视为衔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核心纽带,建立了一套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全市职业学校紧密对接青岛市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及“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战略布局。在开设的283个专业中,140余个专业与“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低空经济、智能家电等10个产业紧密相关。这种“产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的鲜明导向,确保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有效避免了“所学非所用”的脱节困境,使职校毕业生成为支撑城市产业升级的有生力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青岛在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上协同发力,为学子铺设了多元发展路径。纵向上,构建了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本科“3+4”贯通培养以及初中后五年制高职等多层次衔接体系,并注重课程与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横向上,大力推进职普联合育人,通过设立综合高中、职普融通班等模式,打破教育类型壁垒,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籍互转,生动体现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每年数千名学生的成功流转,彰显了这种教育机制在释放学生潜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价值。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青岛的职业学校与企业结成育人“共同体”,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建智慧楼宇全球服务学院,形成“实境耦合·生态融合·共生共长”的创新育人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从基础到前沿的完整实践平台,又为企业精准培养了技术骨干。如此将真实项目、技术标准嵌入教学全过程,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战中练”,提升了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力,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平台载体是聚集资源、促进协同的要点。青岛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城市共生共荣。整合政、行、企、校资源,组建青岛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等8个联合体、全国海洋生物与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9个共同体。这些平台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积极作用,促使产教双方从“松散结合”迈向“紧密协同”,为各地提供了借鉴范本。

“学校专业紧跟城市产业走”是一项系统工程,期待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张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