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把人生困境,写成破局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11-21 05:48 浏览量:2
人这一生,似乎总在和各种困境周旋。中年的压力、莫名的内耗、拖延的焦虑、自由职业的迷茫,这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其实都藏着一个温柔的破局方式——写作。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言:“写作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精神过程。”
我曾以为写作只是文人的专属,直到自己在生活里撞得头破血流,才发现这支笔,能接住所有狼狈,还能开出新的可能。
30+那年,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房贷月供压得人喘不过气,家庭开支像座小山,工作上的瓶颈又让收入停滞不前。看着账单上的数字,整夜整夜地失眠,总觉得人生被困在了“缺钱”的死胡同里,正如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写的那样:“挺住意味着一切”,可那时的我,连“挺住”的力气都快耗尽了。
偶然间,我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职场心得。一开始只是抱着“记录”的心态,没想到慢慢有了读者,甚至收到了平台的稿费和品牌合作邀请。从几百块的零花钱到能覆盖房贷的收入,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写作带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缓解,更让我摆脱了“被工作绑定”的焦虑。原来除了朝九晚五的工资,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也能创造价值,这种掌控感,让困境里多了一份底气。就像梭罗所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而写作,正是打破这份绝望的有力武器。
以前的我,是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想健身,总找借口“没时间”;想学习新技能,又担心“学不会”。拖延带来的自责,和对未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内耗得整个人筋疲力尽。此时才读懂苏格拉底的箴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而写作,正是审视自我的最佳途径。
后来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睡前花20分钟,把当天的纠结、恐惧、懒惰都写下来。看着文字里那个犹豫不决的自己,突然就有了旁观者的清醒:我不是没时间健身,是害怕过程中的辛苦;不是学不会新技能,是不敢面对初期的笨拙。
写作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内耗的根源。我开始在日记里列下“最小行动清单”:明天只做10分钟拉伸,今天只学一个知识点。慢慢的,拖延的惯性被打破,完成小事的成就感,替代了无尽的自我否定。村上春树所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写作让我在文字里想通了这个道理。
成年人的世界,很少有“放声大哭”的权利。工作受挫的委屈、人际关系的烦恼、照顾家庭的疲惫,这些情绪堆在心里,久了就成了郁气。“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愈多的快乐”,写作就是帮我们切割悲伤、容纳快乐的工具。
而写作,给了情绪一个安全的宣泄口。不需要讲究文采,不用在意逻辑,把心里的不痛快一股脑儿写下来,就像把心里的垃圾倒了出来。写完之后,再试着写下“这件事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情绪在梳理中慢慢平复,原本纠结的事情,也渐渐有了思路。
有一次因为项目失败,我低落了好几天。在文章里写下自己的失误和不甘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安慰和建议。原来我遇到的困惑,别人也经历过;原来我的脆弱被看见后,反而多了一份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写作让我在文字里连接到了这份无穷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看不清自己。总在抱怨命运不公,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总在羡慕别人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写作就是让我们回首往事时,清晰看见成长轨迹的方式。
写作的过程,就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把经历的事情写下来,把当时的想法和选择记录下来,再回头读时,就像在看别人的故事。那些曾经以为“走不出来”的坎,那些当时觉得“无法原谅”的人,在文字的复盘里,都变得清晰起来。
我曾在自由职业初期陷入迷茫,每天看似忙碌却一事无成,空虚和恐惧包裹着自己。直到我坐下来,写下自己的迷茫、期待和规划,才发现自己不是“没事可做”,而是“想做的太多,反而无从下手”。
通过写作梳理方向后,我开始合理规划时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渐渐的,充实感替代了空虚,确定感打败了迷茫。写作就像一把雕刻刀,一点点剔除我们身上的浮躁、迷茫和怯懦,让内心的坚定和清晰慢慢显现。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写作帮我塑造了更好的性格,也迎来了更好的际遇。
写作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生活工具。不需要你文采斐然,不用你出口成章,只要你愿意拿起笔,记录生活、梳理情绪、复盘过往,就能在文字里找到破局的力量。
那些写过的字,会变成你的底气;那些梳理过的情绪,会变成你的从容;那些复盘过的经历,会变成你的智慧。当你把人生困境一点点写下来时,就会发现,答案就在文字里,成长也在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