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犇科普会【康复牛】| 从“被照顾”到“能创造”:精神科职业康复的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1 01:10  浏览量:2

开展精神科职业技能康复训练,绝不仅仅是“找点事做”,而且是一个基于科学和人文关怀的、系统性的治疗与支持过程。那为什么要开展职业技能康复训练呢?

一、对精神障碍患者个人而言:重建生活与自我

1.促进功能恢复与回归社会:

打破“病人”角色固化:长期住院或居家休养容易让精神障碍患者与社会脱节,强化其“病人”身份。职业技能康复训练帮助他们逐步过渡到“工作者”或“学习者”的角色。

重建生活规律与结构:工作为生活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和结构,这对于稳定情绪、减少病态思维反刍至关重要。

重建社交网络:工作场所是一个天然的社交环境,可以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学习或恢复社交技能,建立新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

2.提升自我价值感与尊严:

“我能行”的体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报酬或认可,精神障碍患者能重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抗疾病带来的无能感和自卑感。

获得经济独立:即使是部分的经济收入,也能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提升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增强生活的信心。

3.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

许多工作可以锻炼精神障碍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有规律、有目标的活动,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分散对症状的注意力,减轻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的困扰,并改善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

二、对疾病本身而言:改善预后与预防复发

1.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拥有有意义的活动、稳定的社交圈和收入来源,能显著减轻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压力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重要诱因。充实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剂“预防药”。

2.改善长期预后

获得稳定就业的精神障碍患者,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病情稳定性都远高于未就业者。职业康复是打破“患病-失业-贫困-病情加重”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

三、对家庭与社会而言:减轻负担与创造价值

1.减轻家庭照护与经济负担

当精神障碍患者能够部分或完全自立时,家庭成员的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会大大减轻,家庭关系也可能得到改善。

2.消除偏见与促进社会融合

当他们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和贡献时,是对社会偏见最有力的回击。它证明了精神障碍患者同样具有能力和价值,有利于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

3.创造社会与经济价值

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库。通过职业技能康复训练,他们可以从纯粹的“救助对象”转变为社会的“贡献者”,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再利用。

从“治疗症状”到“重建人生”、从“依赖照顾”到“支持自立”,治疗不再仅仅满足于控制症状,而是帮助他们回归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

因此,精神科职业技能康复训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是实现精神障碍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

作者简介

张彬

张彬,中共党员,三级心理咨询师,曾先后到上海、北京学习绘画治疗,具备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事精神康复工作11年,擅长绘画治疗,团体治疗,团体沙盘治疗。

康复科简介:

我院康复科1997年成立,2015年依照国际先进康复理念重新组建,通过不断完善硬件设备设施,持续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创新康复项目,积累大量临床康复案例,打造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康复团队。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功能损害及潜在优势综合评估,采用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艺术表达治疗、认知矫正治疗等多种康复手段,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劳动/工作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功能恢复。目前拥有专项治疗室十余间,康复治疗项目涵盖作业治疗、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精神科物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社工成长小组、职业功能训练、志愿者服务等。

我院2019年获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康复基地,2021年由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审核确定为第一批河北省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省级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康复科。科室拥有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康复团队。曾多次派人员到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地交流学习,团队成员基础理论扎实,实操技能熟练规范,每年均承担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承德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系及社会学系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