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不是最先提拔的人?
发布时间:2025-11-20 23:11 浏览量:3
在体制内待久了,经常有人悄悄问我:“您看,某某有没有提拔的希望?”
年轻时,我会认真地分析那人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群众基础。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看着一批批年轻人来来往往,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真相: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往往是他构建“关系”的能力。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关系”,不是指简单的拉帮结派,更不是庸俗的利益交换,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能力——主动搭建人脉网络、用心维系关键关系,并让这些资源为职业生涯赋能的综合素养。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每个单位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部门的顶梁柱,业务精湛,任劳任怨,每年的评优名单上从不缺席。可每当有重要的提拔机会,他们总是那个“被剩下”的人。
而另一些人,看似平常,却在你不经意间,已经走到了前面。
起初,我把这归结为“运气”或“背景”。但看得多了,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轨迹:这些走得快的人,都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人脉圈”。
他们深知,过硬的工作能力是站稳脚跟的基础,但要想向上走,还需要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在职场这个复杂的生态里,真正决定晋升的,往往是那些不成文却真实存在的“隐性规则”。
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现成的资源,那么,主动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就是你最该投入精力的“战略投资”。
这需要完成一次关键的认知升级:从“为事工作”转向“为人工作”。
这不是教你偷奸耍滑,而是提醒你,在把工作做好的同时,必须分出一部分心思,去经营那些能影响你职业发展的关键人物。
那些在入职头几年就悟透这个道理,并有意识去实践的年轻人,五年、十年后,大多都走到了令人羡慕的位置。原因很简单。
· 信息差优势: 高处的人能看到你看不到的风景,他们的一句提醒,可能让你少走几年弯路。
· 机会的杠杆: 当有好位置出现时,有人为你说话,比你递上十份完美的简历都管用。
· 信任的背书: 关键人物对你的认可,是你最闪亮的“名片”。
人脉建设不是盲目社交,而是有策略地布局。一个稳固的人脉结构,应该像一座金字塔。
第一层:基石人脉——你的直属领导和一把手
这是离你最近、最能直接影响你发展的人,但恰恰最容易被忽略。很多人眼睛只盯着外面,却忘了经营好眼前。
· 怎么经营? 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读懂他们的思路和压力,主动分担,成为他们信得过的自己人。
第二层:平行人脉——其他部门和核心岗位的负责人
他们是帮你打破部门墙、实现横向发展的关键。这些同事手握不同的资源和信息,往往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
· 怎么经营? 珍惜每一次跨部门合作的机会,展现你的专业和靠谱。他们的一个内部推荐,可能为你开启全新的可能。
第三层:飞跃人脉——能带你进入更高圈层的“连接器”
可能是重要的企业家、有威望的专家、退下来的老领导。他们是带你破圈的钥匙。
· 怎么经营? 这种缘分强求不来,要靠你的真才实学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去吸引。珍惜每一次相遇,真诚地提供你的价值。
见过面不等于有关系,打过招呼更不是人脉。如何把浅层的关系变得深厚?这几招很管用。
· 保持恰到好处的联系。 别做“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人。一条用心的节日问候,分享一篇对方可能感兴趣的文章,都是温暖的维系。
· 把握工作带来的契机。 一起完成一个重点项目后,是关系升温的黄金期。一次真诚的复盘交流,胜过平时的十次刻意讨好。
· 创造工作外的交流空间。 关系到位后,可以试着约个便饭等等。离开办公室的环境,大家会放的更开一些。
说到底,这套功夫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情商和处世智慧。擅长的人如鱼得水,不擅长的人度日如年。这也难怪,有时候一个人的提拔潜力,看起来真像是与生俱来的。
当然,如果你是天生的“考试型选手”,那么遴选就是你最锋利的破局之剑。凭借出色的应试能力直接跃升到更高平台,这是最堂堂正正的捷径。
但要明白,平台给了你更大的舞台,但戏能不能唱好,还要看你在新环境中构建人脉的本事。
最后,想说
走出“唯能力论”的误区,是职场人成熟的标志。我强调关系的重要性,绝不是否定个人努力。恰恰相反,你的业务能力,是你建立有价值人脉的基石和底气。
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双线作战:一边打磨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一边用心经营关系,让自己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