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王海:12款网红橄榄油均有质量问题

发布时间:2025-11-18 04:55  浏览量:3

标着“特级初榨”“初榨”的瓶子,里面真正算初榨的油,有的只占18%,最多也就53%。这事儿是2025年11月9日被打假的人王海公布出来的:他把在拼多多和别的平台上随机买来的12款橄榄油拿去化验,结果每一款都有问题——不是掺了别的油,就是标注不实。检验单和数据他都在视频里晒出来了,数字干巴巴地摆在那儿,看了心里就有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xDQrm2ll

举两个具体例子,说话好理解。一个小店里标着“特级初榨”、卖9.9元/100毫升的样品,化验显示真正的初榨只占33%,剩下是精炼橄榄油加上菜籽油和葵花籽油;另一瓶写着“进口特级初榨”、售价16.9元/250毫升,真油也就30%。总体来讲,这12份样品里,初榨比例从18%到53%不等。看到这种比例差距,谁都能猜到,标签上那些好听的词和瓶子里的东西,往往差得远。

把这些放到成本账上算一算,就更明白为啥会这样。王海团队查到的真正初榨橄榄油的成本,大概在46元/升左右。可市场上有卖家明码标价“五斤到货119元”的“特级初榨纯橄榄油”,换算下来每升只要29.7元,连仓储、物流、平台费和商家利润都没算进来。按道理真油不可能这么卖,要想兼顾利润,能做的基本只有两招:一是把精炼油掺进来,二是在标签上做文章,把看起来高端的词放大,消费者一看就乐意掏钱。把这两招合起来,就形成了视频里所见的那种“低价标签高端化”的现象。12个样品全有问题,单看数字,像不像偶然就得打个问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xDSuHhs1

这事并非凭空出现。近几年全球气候不太听话,西班牙、意大利这些主产区遭遇高温干旱,特级初榨的产量下降、价格被顶上去。记得2023年有产区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三倍,橄榄油一度被叫做“液体黄金”。价格一上去,做假能捞的便宜也大了,欧洲那边早就有假油被端掉的新闻。欧盟在2023年有个代号为OPSON的行动,就抓到不少假冒橄榄油,很多被判定不适合食用。国内外连着几年的查处说明一个问题:上游真油贵,中间有利可图,造假就有空间。

把问题放到电商和平台的结构里看,会更清楚。现在平台上小店多、商品多,要一个个抽检几乎不现实。橄榄油不像水果那样一眼看出好坏,颜色、气味这些普通人难靠肉眼分辨。标签上“初榨”“冷压”“原瓶原装”这些词,普通人听着挺专业,但辨别真假非常难,这就给了商家操作的余地。抽检少、处罚轻,再加上低价走量的策略,短期内能赚钱的商家有动力去掺、去改标,违规的成本低,激励就变得不对等。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xDUThXZI

平台也不是完全没动作。有人披露,部分平台和保险机构合作,推出了“食用油掺假赔付服务”,如果消费者遇到问题,最高能赔一万元。这看上去是个安慰牌,事后能给消费者一点补偿,但它替代不了事前的质量把控和生产流向监管。如果平台还允许那些极低价、可疑的产品大量上架,赔付顶多是缓解舆论的手段,治标不治本。

说到王海,这也不是他头一次出手。2024年他就举报过花生油掺假,相关企业被查,地方监管局还对他的举报给予过奖励。从花生油到橄榄油,品类换了,但逻辑差不多:把“健康”“高端”这些标签挂在商品上,消费者愿意掏钱;同时市场上出现的奇低价格,往往和真实成本不搭界,长尾小店和不太严的渠道就成了歪门邪道的温床。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xDY9ZDdP

普通消费者能做的,不多也不少,都是些实用的小招儿。看到价格低得离谱,把它先从购物车里剔掉;看配料表别只看正面大字,要翻到成分表看看,若是“橄榄油”在配料表里排得靠后,而外包装把“橄榄”写得巨大,那就很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买东西尽量挑品牌和渠道双重把关,比如大品牌自营旗舰店、主流电商自营或线下大卖场,这些地方一旦出事,声誉和赔偿压力更大,造假的动机相对小些。平台上有第三方检测或赔付承诺的商品,可以作为参考,但别把它当成万能护身符。那种9块9的“特级初榨”外加一份赔付险,还是值得怀疑的。

还有些更细的看法,聊着方便记。先算单位价格,把毫升价格换成每升价格,心里有个底;看瓶子上的生产批次、保质期、原产国和进口商信息,缺这些信息就要留神;买时看卖家的评价和售后记录,评论里经常会暴露出买家拆包验证、快递损坏或口味问题的线索。有些正规商品会把第三方检测报告的二维码印在包装上,扫码能看到具体报告,这种信息比大字宣传靠谱得多。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xDZN61f1

监管这头儿,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彻底解决问题。抽检人力有限、成本高,平台上的商品更新换代太快,处罚额度又往往起不了震慑作用,这几项合在一起,就让那些靠“薄利多销但掺假的”玩法有了生存空间。对消费者来说,能做的还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关注价格、看清配料、多问多比。

检验单不会说谎。王海把检测表格、成分比例和检测方法都摆出来了,视频里能看见那些一目了然的数字和条目。买东西的人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当成提醒:别只看包装那张漂亮的脸,多看配料单和单位价。〔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xDaT2m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