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玩笑毁职业生涯,印度网红调侃残障人士,遭最高法院追责

发布时间:2025-11-20 00:30  浏览量:3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今天要聊个挺颠覆认知的事儿,印度几位人气喜剧演员和网红,就因为节目里的几句不恰当玩笑,不仅被送上法庭,还被最高法院责令公开道歉。

喜剧的边界到底在哪,调侃边缘群体算不算越界,为啥这次司法会直接下场,而且专门盯着商业化的网红内容不放,这些玩笑真的严重到需要法律介入的程度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GtcRlB7

玩笑话引爆的司法风波

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是印度脊髓性肌萎缩症治愈基金会提交的诉讼,这个长期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发声的知名患者权益组织。

直接将萨迈·拉伊纳、维普尔·戈亚尔、巴尔拉杰·帕拉姆吉特·辛格·盖伊、尼尚特·贾格迪什·坦瓦尔及索纳莉·塔卡尔五位喜剧演员告上了法庭。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GyiFqI4

基金会在编号为W.P.(C) No. 460/2025的令状请愿书中明确指控,这些演员在YouTube节目《印度达人秀》中,发表了针对残障群体的不敏感调侃言论,严重伤害了残障人士的尊严。

请愿书还特别提及,SMA患儿所需的基因疗法注射剂价格高达1.6亿卢比,约合181万美元,这类天价治疗本是患者家庭的绝境,却被拿来作为玩笑素材,引发了广泛愤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3Gq5tf

也正是这些面向公众的商业化节目内容,让原本的娱乐创作变成了引发公愤的争议事件,最终促使最高法院介入审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6jagS7

三案合并最高法院的重磅裁决

2025年8月25日,印度最高法院给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终裁决,不仅明确责令五位涉事创作者公开致歉,还要求他们提交宣誓书,说明将如何利用自身社交媒体影响力,向粉丝普及残障人士权利相关知识。

此次裁决的特别之处在于,法院将三起核心诉求均指向“网红言论尺度”的案件合并审理,其中两起案件来自YouTuber兰维尔·阿拉哈巴迪亚与阿希什·钱查尼,两人因在《印度达人秀》中发表涉及父母及性话题的不当言论,收到多份警方投诉,此次申请合并审理以统一解决纠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C37u5n

第三起便是SMA治愈基金会提起的上述诉讼,最高法院之所以选择合并审理,核心是想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只要内容面向公众且带有商业属性,创作者就不能以“搞笑”为借口随心所欲。

法院还明确警告,若未按要求执行,可能会对涉事创作者处以经济罚款,这一决定也被印度媒体称为首次针对商业化网红内容的明确司法追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EFcPv3

商业内容的责任红线法律到底怎么说

印度最高法院的判决其实并没有否定言论自由,而是划清了一条关键红线。可能有人会疑惑,喜剧的讽刺和幽默难道不应该受保护吗?

商业性质的内容必须承担额外责任,这个判决的法律依据十分清晰,印度宪法第19条第1款(a)项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但第2款同时规定,为维护公共秩序、道德和体面,可对该自由实施合理限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H4ymip

第21条则将保护范围延伸至生命权与人身自由权,法院此次也明确将边缘群体的尊严权纳入其中,搞笑和讽刺本身受法律保护,但不能借着商业化赚钱的机会伤害他人尊严,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由苏里亚·坎特和乔伊马利亚·巴吉两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还特意要求政府加快制定数字内容监管指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LC7Zod

他们强调,当前YouTube等平台上的内容商业化趋势明显,流量直接与收益挂钩,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忽视社会责任,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明确规则,在保障表达自由与保护边缘群体权益之间找到平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Nu7rGP

监管真空与历史镜鉴为啥现在才出手

印度这次司法下场,背后是长期以来数字内容监管体系的碎片化漏洞,目前印度规范数字内容的法律主要包括2000年《信息技术法》、2021年《中介指南与数字媒体道德守则》以及2019年《消费者保护法》,但这些法规存在明显短板。

2021年的《中介指南》由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与信息广播部共同制定,核心要求平台在收到通知后删除非法内容,但并未针对个人商业创作者制定专门责任条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Yl1lEn

2019年《消费者保护法》仅对虚假代言和网红广告有约束,却管不到夹杂幽默评论的商业内容,这种拼凑式监管导致网红商业化内容长期处于监管真空,也让不少创作者敢于随意踩线。

这其实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因喜剧言论引发纠纷,2015年,喜剧团体全印笑匠因节目内容引发争议,被警方立案调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grOvTZ

2021年1月1日,喜剧演员穆纳瓦尔·法鲁基因被指控在演出中侮辱印度教神明,遭到逮捕并导致演出受阻,尽管最高法院在2月5日以警方初报模糊为由批准其保释,但此类事件反复上演。

说明喜剧创作与社会敏感度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这次最高法院的裁决,正是想填补商业化内容监管的空白,让网红创作有规可依。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jJju7y

两极对立是维护尊严还是扼杀创意

裁决一出来,印度社会直接分成了两派,争议不断,支持方以SMA治愈基金会为代表,明确对裁决表示认可,认为这是对残障群体尊严的有力保护,终结了无底线的调侃行为。

在他们看来,边缘群体的困境不该成为商业化喜剧的垫脚石,法律介入是必要的纠偏,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不少网友和内容创作者吐槽这一决定有司法越权之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m01rfr

他们认为,部分节目中的残障参与者是自愿配合创作,相关互动本属自嘲式幽默,法律的过度介入会扼杀喜剧的活力与创意。

言论自由倡导者阿帕尔·古普塔就公开警告,这一裁决可能产生寒蝉效应,未来创作者为规避风险,可能会进行自我审查,甚至不敢开展正常的讽刺创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oCoroL

主流媒体的态度也呈现分裂态势,《印度教徒报》《印度时报》等媒体肯定了裁决的意义,认为在网红内容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这一判决能提升社会敏感度。

而《经济时报》及众多平台用户则质疑其中存在双标,公众对网红的黑色幽默严苛追责,却对其他领域更露骨的内容视而不见,说到底,流量时代的幽默从来都不是无成本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QHuvawUd

这次印度最高法院的裁决,与其说是给喜剧划边界,不如说是给商业化的网红内容立规矩:你可以搞笑,但不能以伤害别人为代价,你可以赚钱,但得扛起对应的社会责任。

未来印度能否出台合理的监管规则,既不搞一刀切扼杀创意,又能切实保护边缘群体的尊严,还需要时间检验,但至少现在,那些靠流量变现的网红们确实该警醒了,玩笑开过了头,毁掉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职业生涯。